循环经济下的供应链经济 | 供应链金融论

  • 演讲嘉宾
  • 杨彬
  •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

2019年10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主办的2019(第三届)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论坛在京隆重召开。本次论坛邀请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发言权的业界领袖汇聚一堂,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形式,共同探讨中国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思路,助力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实体经济腾飞。

本届论坛以“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为主题。基于前两届论坛打造的交流平台,本次论坛邀请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代表一起探讨“供应链金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从而助力实现“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互利共赢”和“加速融资与控制风险双管齐下”的效果。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的杨彬主任发表了以“数字化时代我国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为主题的演讲。

数字化时代我国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杨彬主任提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信用经济,而公司的信用体系是信用体系建设最重要的部分。良好的企业商业信用体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建设我国企业商业信用体系,改善企业信用状况,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企业的规模不同企业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也存在较大差别。大型企业具有相对健全的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因为大型企业具有切实可行的抵押资产、担保主体、完整可信的财务报表、成熟信用评级体系以及充足资金流等。而中小微企业缺乏企业商业信用,因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具有如下特点:规模小、治理结构不完善、缺少抵押和担保、财务报表不健全、缺少可行的信用评级手段、贷款需求“短、小、频、急”。杨主任特别指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具体表现在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识别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信息获取难、有效信息少,“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的现实情况。

根据世界银行《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统计和中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统计,杨主任指出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大,但解决这个问题也十分艰巨。我国从2017年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例如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总体取得积极进展,其中进展包括: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拓宽、金融服务便利程度持续提高等。然而,仍存在较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主要问题为:金融可持续性差、组织体系服务能力不足、无法获得直接融资服务、信用体系与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

杨主任重点提出中小微企业商业信用体系缺失的原因核心是成本问题。大企业可以覆盖高评估成本,包括外部评级机构、审计、律所、投行等中介机构尽调成本、可信报表制作成本、内部控制成本、抵押担保成本,但中小微企业融资特点是比较灵活,且收益无法覆盖高评估成本。针对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是建立可靠、高效、低成本的企业商业信用体系,特别是成本需要特别低,才能在市场中发展开。原来受科技限制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如今可以看到曙光。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建立可靠、高效、低成本的商业信用评价体系成为可能,而政策支持和科技应用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因素。

杨主任针对现状,提出利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刻画企业完整图谱,评价企业商业信用的现实路径。供应链金融模式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条上的数据,解决商业信用数据可获得性问题,利用“四流合一”判断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盈利前景,证明上下游企业还款能力,构建企业商业信用的前提。同时,使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解决企业精准画像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通过物联网、区块链技术记录货物状态和交易流程,使得货物状态和交易信息可溯源防篡改,金融监管仓全方位监控货物物理状态。最终实现,大数据技术整合工商、司法、税务、电力等公共数据;核心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ERP企业、仓储物流企业等产业数据;基于上下游产业链的贸易金融数据;信贷、支付等金融数据。从而,通过了解交易对手的状况,知道每一次交易的信息,就可以进行评级。信用来源于交易活动,来源于数据的汇合。如果在这方面可以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就具有可行性。供应链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政策推动。基于以上图谱,我国供应链金融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实体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建设供应链金融平台,供应链金融成为蓝海市场。具体例如工商银行 “经营快贷”、 “网贷通”、 农业银行“数据网贷”、中国银行“融易达”等。即使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 供应链金融平台大多局限在本地或某产业链间使用,重复建设问题凸显;
  2. 各行业供应链金融平台碎片式发展,业务系统割裂,易形成新的数据孤岛;
  3. 利用数据、信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评价服务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仍然过分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和信用传递。

杨主任提出下一阶段供应链金融目标:

  1. 核心企业上下游多层级穿透;
  2. 平台间数据互联互通,形成网状结构,可以评价单个企业的商业信用;
  3. 基于供应链金融底层资产的金融产品可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易。

为推动供应链金融建设,杨主任提出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科技公司共同努力和参与。针对行业协会所做工作,杨主任提出:第一,加强自律管理,从而逐步建立适应我国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的自律管理整体制度框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统一、安全、高效的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第三,加强业务交流培训,搭建从业机构和监管部门沟通的桥梁,促进产业生态融合中国供应链金融。

基于现阶段进展,杨主任特别介绍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提出该平台的定位是“平台的平台”和“监管的平台”。“平台的平台”是指通过建设行业基础设施支撑各市场主体建立平台,重点为:

  1. 打通公共数据孤岛——工商、司法、税务、学历、社保、水电煤等等;
  2. 促进产业数据共享——物流、仓储、ERP进行交叉核验;
  3. 区块链技术在得到企业授权的前提下实现核心企业数据共享,共同建立企业图谱。

“监管的平台”是指通过建设行业基础设施防范系统性风险,逐步实现基于应收账款、仓单、存货、知识产权等动产作为底层资产的商业信用类产品的全国统一登记、托管、交易、证券化等服务,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

最后,杨彬主任提出愿景:设想一下如果全球使用统一的信用编码,覆盖所有交易记录的信息,对于这样的数据账户,就可以判断企业全体的信用状况,并让全球交易成为可能。不再像现在一样,需要投行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尽职调查,以后融资评估方式会有很大的变化。未来可期,先把供应链金融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