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 圆桌对话(二)--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2019年10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主办的2019(第三届)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论坛在京隆重召开。本次论坛邀请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发言权的业界领袖汇聚一堂,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形式,共同探讨中国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思路,助力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实体经济腾飞。

本届论坛以“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为主题。基于前 两届论坛打造的交流平台,本次论坛邀请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代表一起探讨“供应链金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从而助力实现“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互利共赢”和“加速融资与控制风险双管齐下”的效果。

圆桌主持人: 伊志宏 人大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对话嘉宾: 林绍辉 金正大集团智慧农业中心IDC首席运营官
林小彬 四苹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CEO
冯 键 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学武 招商银行总行战略客户五部总经理
华建刚 上海河姆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CEO


圆桌主持人(伊志宏):

各位来宾下午好,我很荣幸主持下午的圆桌对话。供应链金融这几年兴起并且快速发展,第一个问题就是请5位嘉宾,从你们自己所在的产业出发,谈谈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赵绍辉:

作为一个农业电商的从业者,我们认为在农业的供应链金融中最大的挑战是农业的产业化的问题。它是一种系统性的,全局性的,也可能是历史阶段性的挑战。具体说,从宏观环境看,也就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第一,我们必具备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第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第三是农业的基础设施,需要现代化、配套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林小彬:

在体系化中数据和信息是最重要的,没有信息就谈不上供应链,更不要说供应链金融。目前,信息的采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何收集农户的数据是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或一定的组织,不管现代化程度有多高,没有基础的信息或农户的信息,其实无从下手。农业部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如果没有交易来支持也是没有意义的。


冯键:

我想补充一点,不仅是基础数据,还需要数据的丰满度。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是连基本的信息化都未做到位的情况下,就需要数据,这是供应链金融整个产业要思考的问题。这是最大的挑战,在条件差的情况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数字化也是未来的机会所在。


刘学武:

如果想做好互联网的金融,做好科技化的互联网金融,需要加深行业的认知程度才能用金融工具结合行业去做。从事实业的要了解做金融的目的,针对实业的金融服务是以提升企业生态竞争力为前提的服务,而不是为了获取金融利润的金融服务。从事科技的把金融看成是买卖的生意,没有当成是风险管理的生意。三者如何打通是目前最大的瓶颈。


华建刚:

2015年开始从事产业互联网,接触了很多上下游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国的市场最上游的是从事大宗材料的大型企业,下游的也是大型企业,所以中间约有6-7千万家的中小企业,日子都不太好过。供应链金融,上游是资金方,下游是需求方,核心的问题还在于资金方。有专家讲到全球化是一个问题,但这不止是中国的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靠科技、数据、数字。这些都是挑战。需要整体驱动,结构化变动,系统化解决的一件事情。


圆桌主持人(伊志宏):

谢谢各位嘉宾,刚才华总提到做电商平台的感受,今年从4-5月份开始供应链金融的春天来了,我的体会是2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今年从国家政策到地方政策推出来很多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内容。另一个方面是科技,从消费互联网金融向产业互联网金融转移。虽然一些企业开始了探索和实践,但是时间比较短,金融科技助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难题在哪里?除了基础数据的收集,还有哪些难题?要落地,主要的难点在哪里?


赵绍辉:

我认为最大的难题在商业上可用的、可控成本下的数字化。尤其是农业,今年除了供应链金融之外有2个热词: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还有现在讲数字孪生。农业的难点是我们现在要体系化的解决问题,需要拿出低成本的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去做一个数字农业的孪生兄弟的体系。这样的话,就能够完美的实现宋教授所讲的智慧供应链的可视化、及时化和可控性,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只要把农民、土地和庄稼,这3个要素,基于它之上的生产和流转,完全的去做数字化的镜像,可能农业才能事半功倍。

圆桌主持人(伊志宏):

刚才赵总说低成本在商业上是可行的,这样的数字化,是我们用金融科技助力供应链金融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所以林总是否能够给我们透露一下,对于四苹果现在收集的信息情况,在商业上,收集基础数据的投入非常大,包括人工,技术等。


林小彬:

我们从去年开始和保险公司、银行(农行)开始合作。我们收集到的农户和农田的数据对农行的金融产品-惠农易贷很有意义。我们提供白名单给农行惠农易贷产品,他们把白名单录入到系统,如系统显示农户没有不良,年龄没有超限,农行可以2-3天完成批贷。我们的这些数据是能够和农行共享的,我们也希望农行或保险公司未来是购买数据的大客户,能够在商业上带来效益;同时把供应链走通,也能给我们带来效益。


冯键:

大家都在讲产业互联网、数字化,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思维需要改变。原来的互联网思维,都是挣快钱的思维,是买卖的思维。但是数字化完全变了,要建立数字化的思维,产业互联网的思维是要有耐心。思维的改变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个改变,实践操作都会有问题。我们提到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用体系化的思维来去思考产业互联网,原来做农业是靠信息和积累,现在通过数字分析和建模能够看到未知的事。


刘学武:

从商业银行来看,第一是要充分理解和思考行业的发展逻辑,第二是看重金融的本质和风险的管理。一般情况下有3个结合:第一是强确权,商业银行本身是风险管理的机构,有大量的授信额度冗余,如果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能够实现数字的全连接,将会降低风险。第二是强货押,现实中货物表面与实质不一致,我们根据客户数据的完全流通性、行业优质客户的商品流通的特点,物流及行业的风险,我们进行连接,三方的互动来实现。第三是强数据,强数据的融资目前对我们而言并不容易做,我们强确权和强货亚积累数据,等数据打通,在此基础上进行迭代和改进,实现业务的变化和拓展。


华建刚:

第一是技术链。解决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问题,一定是靠科技的。未来数字经济时代,也是数字的工业金融时代,首先要解决数据的聚集。所以在国家层面的数据公共平台,包括专业的第三方平台的数据库,这是供应链金融未来的核心。第二是资金链,没有资金就存在问题。第三是产业链。第四是供应链,第五是政策链。农业金融这条路更难,因为农业的农户,数字化的能力就更落后。


圆桌主持人(伊志宏):

刚才我们共同探讨科技和供应链金融的关系。大家都提到产业的供应链金融比消费金融复杂得多。供应链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很重要的抓手,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使各地地方政府,央企,实体企业,平台企业,都在做供应链金融业务,各位嘉宾如何看待这件事?大家都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都在做数据,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投入极大。所以大家如何来看待这种状况?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华建刚: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热词,前面也有专家讲到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在中国做产业或做企业,政策确实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推动力。主持人提到,很多投入这个方面,我以前没有考虑过。但据我了解,近1-2年还不算太多。这么一件伟大的事,如果多些人参与也是好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大家八仙过海,最后通过精细化的手段,让头部聚集,强者恒强,这是我的观点。


刘学武:

我的观点是相似的。因为从理念导入,商业模式雏形,到最后形成大的规模是需要时间的。对商业银行而言也需要外部的刺激,如果没有支付宝和微信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零售金融领域不比国外的商业银行进步大。其中我们有两点需要保护,第一是保护法律的底线,不要去试图的触碰法律的底线。第二是要有敬畏之心,永远要敬畏金融是风险的生意。这个生态的任何产业、科技和金融的人,一定要有这样的心态。我相信经过10年之后,中国的科技下的供应链金融发展,会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有力。


冯键:

我在2017年时谈到一个观点,产业互联网是新的开始,从整个科技的发展,整个物联网和互联所带来的新的改变就是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当你有一定耐心的时候,你就知道你是谁?为什么?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找到我们自己心里的定位。现在需要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而这个从国家政策的制定、政策制定的转型也在开始,也就是说我们未来去面对更多的机会,国家更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圆桌主持人(伊志宏):

农业是怎么做产业互联网和供应链金融里面最难最复杂的,基础也最弱。那么这里面包括也有政府,还有各种不同的主体,大家是怎么样来分工?怎么样的信息?怎么样的数据?由谁来做什么?这样的一个相对来说有秩序的发展,是怎么样形成的?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吗?


林小彬:

国家政策出台后,金融机构一定按照去做。在我们的系统上所有的数据都有了投入和产出比,数据有了,区块链是可以控制数据的真实性,对银行来讲是一个风险的保障。但在银行里没有和区块链相关的产品,所以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走,国家政策虽然出台,要跟着这个政策有一系列的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个事情才能做。同时这个事情又要快做,有时要等着解决方案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个矛盾也需要去解决。总的来讲是很好的,政策是很好的,给的力度也很大,但是支持也需要具体的支持才能够做下去。


圆桌主持人(伊志宏):

政府的政策,中国的特殊情况有好的一面,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从经济学的几个道理来讲,哪些是该政府做的?哪些是该市场做的?政府如果做了市场该做的事,其实从长期来看,商业是不可持续的,但是由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大家认为可持续,所以就投了很多,所以我就希望您进一步明确一下,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做哪些事?交由市场和其他的商业主体应该做什么事?


赵绍辉:

我认为,第一,我们不用太过于担心。我们的资本有一个溢出效应,资本和资源会从高附加值往低附加值的地方溢出,所以只有当工业和商业不能够满的时候才留到农业里面来。例如百团大战,共享单车等,我认为供应链的发展过程也是需要经历这样的阶段,有些看似无序的竞争和过度的投入也不容易避免。


第二点是怎么去建设我们的秩序,最近这些年出的政策的文件都是非常好的,政府在制定供应链的扶持政策上,我认为是非常对的,但是政府干涉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又当教练又当运动员的时候,问题就太多了。产业互联网我们开篇就是做生态,而生态又不能太专注某个点,也不能够做到极致,要去做平衡,还要做协同。


圆桌主持人(伊志宏):

谢谢上面各位嘉宾分享的精彩的观点。我们留给观众提问2个问题。


观众1:

各位嘉宾好,因为农业远端的数据很难开发的问题,林总说我们的初心是通过一个苹果的实验把农业基础端的数据也推广开来,您觉得这个可能性大吗?或者说有没有一个时间概念,或者说更大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另外我想要请教一下冯总,您在考核的时候怎么去平衡这之间的关系?


林小彬:

因为苹果在经济作物里是一个比较代表性的大的单品,所以在苹果上面如果我们能够走出一条路上,能够打造一个模式,接下来复制到柑橘、梨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所以前期的工作会慢一点,但是到后期的工作就会呈几何形的发展。


冯键:

我们虽然是国有企业,但是我想要说一点,考核这样来看,创新性的东西不可考核,考核就考核死了。因为考核就是你一定要挣很多钱,这个好像不现实,我们有别的钱可挣。


观众2:

金正大是做化肥的,化肥上升到农资,农资是应收账款的融资业务。我想要知道在金正大从资方到前方生产的平台还有到供应链的平台,流程是怎么跑通的;如何能够在不同的业态里面,在各种各样的场景里都能够跑通?怎么获取客户把这个产品卖出去?


赵绍辉:

我们金正大集团作为一家传统的化肥制造企业现在转型到制造+服务,它的模式是这样的,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就是原材料商和集团,这一块是大企业对大企业,我如果做平台的话,银行直接给授信就可以。金正大集团做的是供应链订单的融资,就是买卖双方基于供应链的订单来做。


观众2:

因为你的订单融资是需要核心企业,这个核心企业是搜索机构,粮食的卖方卖给谁?还是金正大这样的企业?


赵绍辉:

我所说的订单,闭环是两段,我刚才说的订单是化肥的订单,金正大是化肥的核心企业,我就把化肥卖给你。银行看到这个订单之后按照70%放款,但是你看不到款。


观众2:

银行怎么保证能够销售?


赵绍辉:

在开放体系里,优先还农资款,第二就是核心企业来提供担保。第三就是由农户自我担保。


徐总:

第一刚才讲到中国农业的生产,以后会是专业农民,农民是以种地为生的,这个就会演变成家庭农场,我们国家的情况基本都是分户经营,我们企业是把这些分户经营的农户服务好,我们提供服务就好。流转肯定是要的,分户经营是要的,所以平台是做好农户的服务工作,这个服务工作就会带来金融服务。


冯键:

徐总的回答非常的专业。咱们国家已经是到了发展一定的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更重要的,质量和数量相比,它会更倾向于质量。我认为物联网是一个技术,本质上这个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我觉得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也会往这个方向来进入发展,更多的是一种质的,甚至会产生出不同的品牌出来,未来走向全球。


圆桌主持人(伊志宏):

感谢各位嘉宾的回答,产业互联网一定是结合行业的特点,一定是结合场景越来越专业,以后的论坛,看来要细化到行业了。


今天特别感谢5位嘉宾精彩的分享,我们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未来不管是在几点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生态圈,而在这个生态圈里面除了相关的主体以外,一个挺重要的角色就是我们的高校,科研机构。


在这里边我们也希望搭建一个平台,把金融和科技,还有产业能够结合起来,同时用学校的科研和教学的资源也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谢谢大家的分享和参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