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返回上一页

辞旧迎新,三校2021级MBA创新创业漫谈

发布时间:2021-12-27

2013年以来,徐老师连续九年同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MBA企业导师和清华大学MBA校友导师。不久前,徐老师还在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级MBA创业班线上进行《创新创业中的商业模式与发展战略》的授课。徐老师是某央企高级投资主管、上海某基金管理公司监事,连续三年担任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评委,并荣获国资委第三届(2021)中央企业创新创意大赛杰出导师。徐老师还邀请了北京华诺信诚财务顾问公司联合创始人、《找项目网》创始人、北京三明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敬忠先生友情参加。

疫情原因,本次是徐老师和大家第一次线下见面。参与本次活动的三校MBA大都有创业经历,沙龙也就从自我介绍和各自的创业经历开始。徐老师迅速捕捉各位发言的闪亮之处,信手拈来的案例恰如其分地紧跟在提炼出来的主题之后。徐老师及时点评、及时提问,穿针引线如行云流水,引发大家进行热烈深入的讨论互动。

一、创业难免多失败,任重道远

我们看到了阿里、腾讯、华为的成功,事实上创业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徐老师讲了一个案例:一位退役军人创业者,曾连续十年担任某知名文工团的副团长,为创业几乎“倾家荡产”,最终实现产业化。这位创业者说,“我不知道公司还要花多少钱,我不知道我还要借多少钱,我不知道还能借多少钱……,为创业甚至在超市不敢买大的、贵一点的苹果。”这种初心不改的创业情怀打动了大家。

创业失败的因素很多,大家通过各自的案例重点讨论了大环境变化对创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一个政策出台,往往改变一批创业企业的命运。例如,培训领域的双减政策(2020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国双碳政策(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政策影响需求,需求影响创业,创业要紧跟政策。

二、创业是迭代出来的,遇到困难是及时收缩、奋力一搏,还是考虑转型

创业初期,往往相安无事。当风暴来了,怎么办? 创业最艰难阶段、最黑暗的阶段,是去还是留?

徐老师又讲述了一个“有不错技术积累,成功融资,曾经辉煌、今天负债1.2亿元”的创业故事。这个公司的控股股东有一个深刻的反思——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没有及时收缩战线,没有及时止损。一个同学也表示他们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另一个同学分享了在危机来临之后,公司收缩战线,及时融资,集中数千万资金,集中三个月开发新产品,奋力一搏,取得巨大成功的案例,将讨论推向第一个高潮。

徐老师谈到,无论是创业,还是职业选择,都是需要迭代的。在迭代的过程中,方向会更加清晰,优势劣势会更加明确,早期创业中积累的个人经验,也需要随着时代和时机的变化,挖掘出新的创业机遇。马云最早创业是1992年的杭州翻译社,第二次创业是1995年创办的中国黄页,第三次才成功迭代到1999年创办的阿里巴巴。

创业,就是这样,有时“无可奈何花落去”,有时“似曾相识燕归来”。背后是胆识、眼光、魄力、管理能力、甚至是运气的较量。

三、主创者要善于吸引有强势资源的股东和追随型创业股东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创业是事业之合,也是人之合。主创股东需要好帮手,是创业永恒的主题。

首先,主创者要善于吸引能带来强力资源的股东。这类股东的背书是重要的,对创业甚至有引领的作用,当然,吸引这类股东很难,甚至是可遇不可求。其次,“不主导创业,就做一个追随者”,主创者往往具有技术、市场或者资源整合能力等相对优势,在校园,拥有创新创业基础的毕竟不多,当你拥有财务、营销或者某一个专长,并且与主创者“话很投机”,追随型创业就是不错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2020级MBA陈莉创办的悟空有礼公司,就吸引了在银行工作的人大MBA张盛鹏的成功加入。

四、初创期,股东薪酬如何安排?

获得融资之前,大多创业者只象征性地给自己发很少的工资,收入主要靠权益或资本的分红。某2021年的创业公司,当年公司收入预计约500万元。作为在公司全职工作的股东,他们给自己的工资是6000元/月。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他们的目的是给公司留更多的发展资金。

嘉宾张敬忠建议,按照职位参考市场定价给自己发薪酬。这样的好处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公司运营成本更加反应真实情况,使得公司的利润情况更加准确;另一点,会有效减轻创业者的焦虑和生活环境带来的压力。

五、创业企业成长的烦恼,是人才还是管理瓶颈?

除了市场和资金,创业企业的瓶颈问题是人才。民营企业劳资双方互指不懂、互指不对、互不满意,或小材大用、或大材小用,形成信息不对称。创业者说,“我带80人就带不动了,遇到了管理能力天花板问题”,“我们在小的细分市场很有发展前景,就是找不到能带领公司走向更大胜利的管理者”,“顶用的人、独挡一面的人难找”......那些没有民营企业找到位置的人则说,“民营企业用人完美主义。”

创业企业的另一个瓶颈问题是管理能力。嘉宾张敬忠特别注重创业企业制度和流程等基础管理工作,他强调,“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创业企业搞定市场、搞定人就行,这是不够的。产品交付怎么办?”。他分享了“4+2法则”这一企业成功法则:在4个首要管理实践(战略、执行、文化、组织)上做到各个优秀,在4个次要管理实践(人才、创新、领导力、兼并合作)中选取2项做好,便能长期拥有良好的企业业绩。

六、2009年,柳传志、赵伟国如何利用经济周期,布股权运作大局

2021年冬天,“柳传志2009年股权运作和紫光股份2021年的股权转让”,在媒体的风口浪尖上。徐老师由这两个案例,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2009年。

2009年,中国的经济在这一年触底反弹。如果你这一年初买了房子,年末就赚了。2009年,联想和紫光也充分利用经济周期的低迷期,进行了一个漂亮的、规范的股权运作。

2005年,联想并购IBM PC后,柳传志隐退江湖。2008年,联想集团首次出现年度亏损。2009年2月,65岁的柳传志重新出马,重新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此后力挽狂澜,扭亏为盈。也就是在这一年9月,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泛海集团27.55亿元接手联想控股29%股权。联想集团的估值仅为95亿元。今天看来,这个估值有点低,但是,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看,联想集团是亏损的盘子,这个估值是没有问题的,程序也是规范的。这是大眼光和大智慧。

赵伟国的健坤集团持有紫光集团49%的股份,是如何进去的?1998年春,徐老师刚刚入职清华同方。彼时,赵伟国也刚刚担任清华同方股份电子公司总经理,此后一直担任此职务到2004年。2004年12月,赵伟国离开清华同方,创办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五年后的2009年,赵伟国的健坤集团入股紫光集团49%的股权,并先后出任总裁、董事长。在经济低迷的2009年,公开数据显示的这个交易价格自然很美,也很规范。

赵伟国前瞻性看到芯片的趋势对紫光集团功不可没。他并购展讯和锐迪科,让紫光成为中国芯片龙头企业,他与英特尔达成股权合作,紫光价值大幅提升,他收购新华三集团51%股权,构建"从芯到云"的产业链,打造世界级高科技产业集团。从创业的角度,他在2009年的这个进入紫光的股权运作,更加漂亮。

徐老师谈到,这就是经济周期的力量。创业者要善于认识周期,顺应周期、利用周期。经济低迷,往往就是布大局的好时光。

七、赚钱,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吗?

周佳丽同学的这个话题将沙龙再次引向高潮。创业者容易失败,也容易实现财务自由。当财务自由之后,还需要继续奋斗吗?中国二代企业的传承问题司空见惯。一个西南地区不错的一家公司,二代并不想拼搏,希望在澳洲的海边晒太阳。我们创新创业的持续原动力在哪里?……赚钱,是企业的结果,不是企业目的。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利润之外,还有行业使命,社会责任,还是家国情怀!

这一天,恰逢张敬忠、高杨两位参与者的生日。一杯普洱、一些茶点,一场热烈的创业讨论,一个有意义的辞旧迎新……。本次沙龙从不同角度,不同行业讨论交流了创新创业的看法和心得,同学们受益匪浅,并对下一次“大约在春季”的相聚充满期待。

文字:周佳丽

编辑:MBA项目中心

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

微博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

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