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22
前言:
近些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发展迅速,国际化作为学院发展的重点之一更是不断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截止2019年底,学院共和9所海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双学位合作项目。人大-新加坡管理大学(SMU)财务大数据分析硕士(MSA)项目在2019年正式合作,2018级IMBA王琭为首位赴新加坡攻读该双学位项目的人大学生。
在SMU第二学期开学之际,王琭同学应邀在双学位的意义、学校印象与班级、课程与就业、日常生活这四个方面分享了他这半年来在SMU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和体会,希望能让有兴趣申请此项目的同学有较好的了解。全文轻松、口语化,图文并茂,大家慢慢看啦!
双学位的意义
留学听起来总是美好的,很多同学,尤其是全日制的同学,对海外双学位的项目更是跃跃欲试。而且,随着我们人大的双学位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可供我们的选择更加丰富,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金融、会计、房地产、供应链管理,这么多的好项目我们要如何抉择呢?
其实,在这个不算小的年龄,花双倍甚至跟多的钱出去再读一年,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成本。并且,海外就业情况更不景气,而国内的秋招、春招又双双错过,网申的公司一个个打电话让你回去笔试or面试,你看着昂贵的机票感到绝望……
所以还是要理性的看待双学位,不光是经济成本,还有高昂的机会成本。那么,就必须要有更大的预期收益来弥补这种风险和损失,双学位才算是一个合理的投资。接下来就要看我们需要什么:管理层面的纵向加深,知识领域的横向拓展,还是海外名校的光环加身?
对于那些已经拥有学术类硕士或者在某一领域有多年深耕的同学来说,专业技能已不再是你的短板,管理层面的纵向加深似乎更加重要,双学位时可以多考虑申请管理学专业的项目;对于比较年轻想要职业转型(比如我自己)或者需要某知识领域专项深化的同学,选一个有专业性强的项目可能与MBA的互补性更强,收益也最大;对于仅需要名校加身的同学们就比较简单了,看哪个学校有名选哪个即可。
学校印象与班级
新加坡管理大学(SMU)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非常非常年轻的学校,而且它走的路线跟伦敦政经、日本一桥大学比较像,专注于管理、财经、法律等领域,目前也仅有6个学院。虽然由于学科的限制,SMU不像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在国际上那样知名,但是SMU发展非常迅速,在所涉及的这些领域都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在行业内的认可高极高。与SMU合作的院校均是各国的知名学府,在就业的招聘雇主中也不乏瑞银、摩根史丹利、高盛、波士顿咨询、四大、微软、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
而SMU的校园环境就更让人眼前一亮。传统大学,比如人大,是院墙包围的校园,校园内建筑也是典型的学院风格,充满了校园气息,但SMU就完全不同了。初次来到SMU, 有点小颠覆,这是一个开放的校园,在城市的最中心地带,坐落着几座非常现代的玻璃风格建筑(每个学院一栋楼,还有图书馆、行政楼等),每个建筑均通过地下通道连接。而地下的空间非常热闹和商业化,餐馆、商店、理发店、诊所、银行服务点等,也有很多学生在这里练习街舞、组织公益活动。并且在地下可以直接连通地铁,交通非常方便。
相比于人大的大气庄重,SMU是非常崇尚自由和活力的。很多地方设有开放的讨论区,包括李嘉诚图书馆。还有活动实验室,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小组讨论、做游戏,甚至躺在沙发床上睡觉,这是一个让学生全面放松的自由地,据说是从Google借鉴而来。总之,SMU是非常开放、自由和年轻化的。每学期班里学院或者班级都会组织机场集体活动,保龄球、桌游、期末趴体等。
至于班级,那更是年轻化了。在MBA算“小老弟”的我,在MSA的班级全日制学生里俨然已经是“老大哥”。全日制的平均年龄23左右,大多是本科刚毕业,还有大四就来读研的本硕合作项目的同学,一般都是96年之后出生的。男女比例大概1:3,财务会计领域确实是男女有点失衡。同学们大部分是会计或者财务专业出身,还有几个是IT或数学出身,我差不多是唯一的“三不沾”选手。同学们的学历背景都非常出色,中国学生基本上都是985高校或者财经类重点院校毕业,而新加坡同学基本是SMU本校或者南洋理工毕业。SMU的老师可以说是相当严谨,每一份作业,每一次考试都让人不敢有一点点的侥幸。日常和蔼的老师们,在打分上都是堪比“阎罗大王”。
另外,新加坡的同学真的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除了语言的先天优势,他们在社交能力、思维活跃度、刻苦的程度、负责任的态度上都令我感到压力重重。而且,SMU的老师可以说是相当严谨,每一份作业,每一次考试都让人不敢有一点点的侥幸。日常和蔼的老师们,在打分上都是堪比“阎罗大王”。
课程与就业
在人大的所有双学位项目中,SMU“财务大数据分析”(以下简称MSA)项目肯定是最硬核的那个。我简单的把它分为三个部分:财务、数据统计、编程。这三部分一个比一个让人头痛,特别是对像我这样的“三不沾”纯小白选手。不过,MSA和MBA的互补效应还是相当不错的,两年的时间,在简历上多了“MBA”“数据分析”“Python”“财务”等关键词,是不是既划算又踏实。
MSA项目是SMU会计学院的下设专业,2018年开始第一届的招生(我是第二届),学生中分为FULL-TIME 和PART-TIME(基本均是新加坡当地人),同在晚上上课。该专业的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财务金融领域的数据分析人才,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专业。在这个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要学习IFRS国际会计准则、财务管理、财务信息系统等知识,还有Python、R等语言的编程,以及数学建模、Tableau数据可视化等等。而对于我们这些毕业好几年的人来说,大量的数学统计知识和编程操作是最难的部分。当然,如果你在MBA期间把DMD这门课学得扎实,那一定会在这边高兴地飞起。
选择这个项目,基本跟“玩”就拜拜了,尤其是对很多还在备考“CPA”“ACCA”“CFA”等证书的同学来说。如果人大MBA的一年是HARD模式,那么这边可能就是HELL模式,白天写作业、考证复习,晚上上课,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组作业……但是,我强烈的相信,这些都是值得的。
至于就业,这么硬核的专业应该给人带来的安全感还是很充分的,毕竟现在一搜招聘信息,“python”“数据分析”“可视化”等等都是紧跟着“优先考虑”的字眼。对想要留在海外工作的同学们,新加坡的工作机会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还是要好很多,而且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能够更好地适应。SMU还有很系统的就业服务体系,每个专业都有专门的就业老师进行对接,每学期都会有就业服务的课程。而且学校有简历的自动修改系统,还有就业服务老师的一对一修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
日常生活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干净和舒适的国家&城市,温度常年在30度左右,不会像北京的夏天那样暴热,更不会冷,温度算是很舒服了。每年10月开始,会慢慢进入雨季,经常性的下雨。新加坡的城市建设规划的很科学合理,建筑也色彩多样。有个同学形容的特别贴切,她说“新加坡就像是《模拟城市》游戏的真实版,又像是乐高模块的放大版”。
饮食呢,非常多元化,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知道中餐(偏广东和福建口味)、东南亚餐、西餐、印度餐,而且每几百米就能找到一个Café Shop/Food Court(像是室外的小型美食广场),餐食还是很便宜的,人民币12-50不等,基本上15-30能吃的不错。但如果想下餐馆吃,哪怕是最普通的餐馆(例如人大学子居)也比较贵,记得第一次吃烧烤俩人花了人民币450块。但是,平时吃饭千万别忘了带现金,很多Café Shop这样的地方不支持刷卡,而且支付宝在新加坡的普及率实在不算高。
居住方面,新加坡主要分为组屋和公寓。组屋是政府推出的,相对比较便宜,居住环境也分新旧而有分别。公寓呢,整体来说环境更好,一般都配有游泳池和健身房,当然价格也会贵一些。但是一般,一个人住一间1000左右是够了,跟北京相比持平,环境比北京好一点哈哈。
在语言上,中文基本可以搞定大部分的事情,而且很多非华人面孔的人也都会讲中文,但是日常还是以英文为准。新加坡的英文口音有点重,而且融合了中文的用于习惯在里面,需要时间适应。
交通上,很方便,MRT和公交车基本能达到新加坡的各个角落。但是公交车不报站,要自己盯着点站牌或者手机的地图,以免坐过。而购物上,呵呵了,比国内还贵,可以任性的地方少。
总之,如果你想要啃个硬核,为未来的事业增加更多的“安全感”,MSA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来之前一定好好学习DMD,或者恶补一下统计学知识,这会让你的MSA收获更多。
加油,正在备战双学位的MBAer们!
结束语: 希望王琭同学的精彩分享能够更好的帮助到对此项目有兴趣的同学,也祝福王琭同学早日学成归来、事业进步!
图、文:2018级IMBA 王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