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29
期盼了许久,终于盼到了美国游学之行出发的日子。这次游学缘起于耶鲁大学发起成立的全球高端管理联盟(GNAM)的交流周活动。可以说是因为耶鲁,才来了美国。
经过13个小时的飞行,时差混乱,疲惫不堪,异常兴奋--然后是5个小时的大巴,我们终于到达了传说中的大学之城波士顿---这里正是此次美国游学的第一站;看来对美国这个熟悉的陌生国度之最初印象,就要从波士顿的一昼夜开始。
波士顿的浮光掠影
在波士顿的PARK PLAZA HOTEL,我们终于安顿下来。
身体疲惫,心情却兀自地兴奋不已,辗转到半夜都难以入眠。
第二天一早,大家就不约而同的拿起装备,一头扎进波士顿柔和的朝阳之中。
波士顿的街道整洁而宁静,因为时间太早,店铺大多门庭深锁,只能透过玻璃橱窗望望里面的样子。街道两边的房屋鳞次栉比,形态各异;庭前屋后有限的空间被房主善加利用,栽种起各式花草。有矮小的灌木,有耐寒的针叶绿植,其间点缀着红彤彤的相思豆,累累垂下,珊瑚珠子般活泼可爱。此情此景,仿佛儿时读到的布莱梅童话小镇活了过来,说不出的神秘而美好。
美国的城市教堂众多,使得宁静祥和的气氛中多了一种肃穆。宗教是美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虔诚源于遥远的欧洲大陆。这种信仰扎根于此艰难谋生的祖辈们的心里,促使他们世世代代不懈坚守,凝结成美国精神的闪光的内核。
清亮的晨风恣意的吹着,偶尔有行人悠然的与我们擦肩而过——也不知是哪生哪世结下的因缘,换来今生的一次相见?旋即分别。
我们沿街而行,不知不觉中来到查尔斯河畔。河的对岸是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河里隐见片片白帆,沿着河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晨风中慢跑。都说美国人举国爱好晨跑,果不其然!最令人惊讶的是不少人身着T恤短裤,一副清凉装扮,全然不惧初春的湿冷,着实强悍。而这样的强人在下午哈佛和麻省的参观之旅中更是随处可见,难道这就是美国人对“学习好更要身体好”的现实版活体解读吗?
都说波士顿是大学城,足见大学对这座城市的意义。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永远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到处都是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哈佛大学的校训只有一个词“真理”,简短但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打破围墙的禁锢,自由的思想和对真理的渴望弥散在这里的每一个地方。相对于哈佛的优雅,作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麻省,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浅灰色的建筑赋予校园强烈的现代感。这里走出过近8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最高机密的林肯实验室也坐落于此。教学楼走廊两侧的房间里,摆放着各种复杂而精密的仪器设备,让我们这些前来参观的外行人浮想联翩,好奇不已。
一昼夜的浮光掠影匆匆而过,随着参观的结束,我们告别美丽而宁静的波士顿,向想往已久的耶鲁大学所在地纽黑文进发了。
耶鲁的风.花.雪.月
是否有一个人或一件事,素未相逢,还只听闻就已经梦萦魂牵?耶鲁似乎就有这样的魅力。相对于哈佛,他更安静,更精致,也似乎蕴藏着更多的故事。耶鲁素来以人文主义教育和独立的办学精神闻名于世,从耶鲁的校园里走出了5位美国总统以及数不清的杰出校友。
我们到来的时候正值初春。经冬的残雪尚未消融,来自大西洋的风还夹杂着潮湿的气息,一刻不停的吹着。长在Hill House向阳缓坡上的迎春花竟然开了几株,使春意在残雪和冷风之间陡然分明起来。
从驻地到教室要走大概20分钟,每天清晨,大家都会结伴而行;一边谈笑一边欣赏校园的美景。耶鲁校园的建筑大多是哥特式风格,其中不少都使用了大型石材,厚重而古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好看。
交流周一共4天的课程,除人大商学院外,还有许多来自西班牙IE商学院、巴西FGV商学院的同学们一起上课。耶鲁安排了行为经济学方面顶尖的专家,包括Nick Barberis、Ravi Dhar、Nathan Novemsky等7位教授来讲授相关的课程,将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以及该领域的前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以浅近的语言和生动的授课方式介绍给我们。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科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兼有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双重特征。对它的学习不是抽象的,看似高深的理论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能得到验证。
将几位教授的讲述用白话归纳一下,行为经济学中关于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倾向,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下面几句话:
*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收益。见好就收。
*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不甘心失去。
*白捡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还是不甘心失去。
*对博小概率事件,比如买彩票这样的事情着迷,明知赢钱的可能性很小。财迷。
*参照点对人们的决策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可以称之为“参照依赖”。懒惰。
由此可以很好的解释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几种行为:
*面对大概率的盈利,人们会回避风险。
*面对小概率的损失,人们会回避风险。
*面对小概率的盈利,人们会追逐风险。
*面对大概率的损失,人们会追逐风险。
这些行为经济学理论开启了大家新的思维角度,让人耳目一新。
课堂上,老师提倡积极提问,大家一起参与讨论,气氛一直很活跃。来自不同商学院,不同工作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经常擦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之外,耶鲁院方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酒会、校园参观、K歌、购物,大家早晨一起早餐,一起上课,晚上又一起活动,很快就从陌生到熟悉,由拘谨到畅所欲言,结下了难忘的友情。
眼看课程就要结束,周四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暴风雪的袭击。耶鲁清凉的风、鹅黄的花朵和皎洁的月色被这横扫一切的暴风雪毫不客气的取而代之。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美国的雪也毫不逊色。大片的雪花迎风而落,耶鲁的校园很快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不同于中国北方的雪,美国的雪很湿,落在衣服和头发上会马上融化,留下大片晶莹的水珠。
驻地酒店的雨伞很快被我们借光了,大家打着伞,迎着风雪去上最后一天的课。下午小组展示结束后,商学院院长助理David Bach为大家颁发了证书--深蓝色的封面,银光闪闪的耶鲁校徽,纵使并非重量级的学位证书,大家还是又开心又激动。共同的学习虽只有短暂的4天,但这里的一切都已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之中。
虽然恋恋不舍,但和耶鲁说再见的时刻越来越近了。不知何时能有机会再来体会这里的风、花、雪、月,和大家欢聚一堂呢?聚散离合,月圆月缺,本是平常事;但愿相聚有期,不会太遥远……
风雪纽约行
周五,暴风雪一点没有停下的意思。天还没亮,大家就集合上了大巴,告别美丽的耶鲁校园,踏上去纽约的行程。雪越来也大,高速公路上的车都步履蹒跚,敲钟是赶不上了,等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纽交所已经开市,虽然没听到钟声,但大家的兴趣丝毫不减,我拿着手机想拍几张照片,却一时回不过神来--
难道这就是天天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传说中的纽交所吗?难道这就是全球股市汇市最核心的主脑之所在吗?奇怪的是虽然工作人员众多,但都井然有序,竟不是我印象中你喊我叫,世界末日一样的疯狂场面;原来这里的交易早已是高效电子设备的天下,效率高了,人自然不会那么抓狂了。期间,和一位巴克莱银行的交易员交谈,得知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20年,绝对的老资格了,他满脸自豪地说:“I like this job!”。巴克莱银行占据了纽交所最大最显赫的一块地方,他们的交易员就站在那里,盯着电脑屏幕进行买入卖出的操作,一天到晚站着,连午饭都叫外卖不离开!
从纽交所出来,雪渐渐的小了。在纽约曼哈顿的Yale Club吃过中午饭后,接下来的行程是苏富比拍卖行、高盛集团及彭博社,接待我们的高管都是耶鲁的校友,不禁暗暗感叹耶鲁人脉的广阔。
所有同学分成两路参观高盛和彭博新闻社。彭博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为世界上超过3000个公司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总部是位于纽约莱克星顿大家的一座6层玻璃大厦,初入彭博便被彭博独有的绚丽大厅吸引,大型的木器雕刻如长城一般盘桓大厅通道,前台的镜面装饰以及彩色的炫灯标榜着彭博的性格。彭博有几大特色,其一便是进入彭博时除了需要登记信息以外,还需要拍照并即时打印胸卡,上面附带了个人照片姓名来访时间以及邀请人,还附赠了一张每人独有的公司内部WIFI的无线登陆密码。其二就是彭博的电梯,没有上下的提示,而是通过类似股票市场的颜色进行区分,电梯亮起绿色表示上行,亮起红色表示下行,金融的元素渗透进生活和工作。电梯只能直行至顶端的6层,然后再由6层换乘至其下几层。其三彭博的公司内部遍布鱼缸,主要是因为彭博创始人布隆伯格先生就喜欢鱼,另一个是希望所有的员工能够被自由的鱼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彭博的所有会议室分别由所有分公司所在国家地区或城市命名,讲演是在新加坡厅进行的。来自彭博的7名项目经理分别就彭博提供的金融终端所带来的多种功能进行了讲演,帮助大家了解到彭博的金融终端能够提供的金融新闻汇总监测,以及多项功能使用还有彭博金融终端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技术架构。通过这个讲演,大家了解到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是如何通过第三方信息了解并判断投资取向,初步的明白了如何借鉴专业工具实现投资盈利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彭博的金融终端提供的功能繁冗复杂,而且金融从业者需要面对全球的市场进行了解,但是彭博为了能够帮助专业人士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每个终端的键盘上都提供一个救助按钮。也就是当面对无论是终端的技术问题还是针对某个金融领域的问题甚至是跨地区金融问题时,都可以在按下救助按钮后在5分钟之内语音接通一位相关的专业分析人员,为此彭博在总部和全球各地都遍布了接访的研究员,能够使用超过15种语言进行交流,并且假如这名研究员不能够及时回答相关问题,可以迅速的由其他更高级人员加入会议一同为客户服务。最后在彭博的视频节目录制现场还我们参观了从1981年第一台金融终端到最新一代产品的陈列,结束了这次非常有意义的走访。就彭博的HR人员在讲演中所说,彭博是非常欢迎无论是耶鲁还是全球各地的对金融领域有志向的MBA毕业生加入到彭博工作,因为这是一个既需要扎实牢靠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充满工作激情的“绚丽”的组织,是全球所有专业金融人员最强大的信息支持。
等参观行程结束时,雪也终于停了。
归去来--曾经沧海。
纽约的摩天大楼,高得令人眩晕,曲折的街道上到处是各式各样的店铺和行色匆匆的人群,完全不同于纽黑文与波士顿的悠闲和宁静。不同种族、信仰、文化互相冲击、博弈、融合,不同人的命运在这里上升或坠落。黑与白,穷与富,高与下,界限似乎分明,但一霎那,却又变得模糊。纽约像一支万花筒,呈现着自己独特的影像和色彩,林林总总,时时刻刻。
纽约之行的开始也标志着这次游学之旅的尾声。短短的一天时间还来不及窥探她万千姿态中的一种,我们就必须踏上返回的行程。怀着几分依依不舍的眷恋,但更多的是对家的思念。
十一天的旅程,三个城市,三所举世闻名的真理殿堂,一生难忘的美丽时光——感谢耶鲁大学创造的游学机会,感谢双方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没有这些付出和努力,就不会有这段美好的旅途。
因为耶鲁,来了美国;因为耶鲁,总有一天,会再见。
2012级MBA P5班 任聪 何森 彭博供稿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中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