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走进人大西门,红色建筑楼群高大醒目。我们必修课的打卡,则在位于西侧的明德商学楼。
《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明明德”?《大学》接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说,“明明德”的根本在于格物致知。
但什么又是“格物致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朱熹的观点是“即物穷理”,通过对事物道理的探究达到悟知的境界,是向外在的事物上去求理;而王阳明的观点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做人的智慧天生在心中,只是后天被私欲蒙蔽,所以要知行合一,正其不正,发掘本心,本心觉察之后,自然知道如何为人处世,是向内求悟知。只有内心真正明白了,即“致知”了,才能按本心去行事。
明德,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社会道德法则,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内心觉察通达、回归本性的一种状态。当一个人达到这种状态,要做什么事情都是发自本心去做。读书、运动、工作、加班,别人看来是“苦差”,自己却不觉得辛苦,别人认为是刻苦、自律,他自己却是享受、满足。可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那或许只有“发疯”了。
所以进入人大商学院读书,我要读什么?“明德”是否只是一栋建筑的名字,与读书求学全无关系?
周华老师《会计学导论》课程幽默风趣,“包袱”一个接一个,比德云社更精彩。两天的课讲了很多,我觉得归根结底是一句话:会计学应当基于事实记账,不应当基于估计、预期记账。比如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商誉这类科目,就是基于估计在记账,基于估计就不可能准确,就存在人为调节的空间,会误导报表使用人,变成“金融割韭菜”的工具。照此推论,当前的会计准则所基于的理念根本就是错的。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考了CPA的投资行业从业者,从来没有听过周老师这样的理论和这样深刻的批判,顿觉振聋发聩。
企业家是“野生物种”,从来都不是培养出来的,商学院能培养的是职业经理人;企业的本质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利润也会随之而来。
焦叔斌老师的《管理原理及实务》课严谨而务实,焦老师讲话慢条斯理,声音饱满浑厚。他说,企业家是“野生物种”,从来都不是培养出来的,商学院能培养的是职业经理人;他还说,企业的本质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利润会随之而来,个人的人际交往是为别人创造价值;他还说,管理相对于企业,就好比肺相对于人体,肺不出问题的时候,身体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肺如果病了,身体立即会发现它的重要,大部分管理工作都是在避免失败,管理工作防止了很多重大问题的发生,但是因为那些重大问题没有发生,人们会注意不到它的重要。焦老师概括管理活动为“计划(目标和战略)、组织(分工和协作)、领导(影响和凝聚)、控制(考核和纠偏)”,并将其称为进入课堂的暗号。
在人大求学,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读书,跑步,为人民服务。
两位老师的研究领域、学术观点、授课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们都以崭新的视角点悟了我,这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真有醍醐灌顶之感!光是这样恐怕不够,从课堂上得来的悟知,自然会影响我的实践,而在实践中可能又会有新的体会,去丰富或者深入这些悟知,这正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知行本是一件事”,“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作为既是会计师又是金融从业人员的我,可是被周老师“骂”惨了,但这并不影响我在日后的投资实践中运用他的角度看问题,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形成自己的投资判断,完善我的投资框架。投资,就是要“存是非心,去得失心”。
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对教授们讲的内容照单全收,事实上对于教授们的观点我并非全部赞同,又或者说以我当前的悟性,对其中一些观点还不能消化和接受。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启发了我,在我大脑一些幽深晦暗的角落里燃起一盏灯,照亮了那一部分认知,这让我在悟道的路上又进了一步。我愿意用《市场营销学》牛海鹏老师的话总结这一点“你们来学知识,检验有没有成果的标志是你能不能形成你自己的理论”,这句话说的太好了,深以为然。我来学习,自然不是要记忆多少知识点,而是怀一颗空杯之心,在大师的课堂上静待点悟。能悟多少,在于自己。周华老师课堂上开玩笑说,“一些不表达观点的同学是进入了混沌的至高境界”。我想“混沌”的境界也并非全是调侃,心之本体本就是空灵明澈,如湖水一般,风起时才有波纹,外物近前才有倒影。
在人大MBA求学,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读书,跑步,为人民服务。跑步时那种专注而平静的状态,也是一种“格物致知”;成为人大商学院的一份子,能为身边的人带来价值、创造价值,即是“服务”;而读书,更无须多言,愿未来两年,能感悟常在!
文字:2023级P3班祝高峰
图片:2023级P3班
曹宇婷 杜文瑾 徐小双
编辑:MBA项目中心媒体与品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