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在人大 // 返回上一页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发布时间:2022-08-12

教师寄语

人大商学院MBA《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系统关注组织的“目标系统、管理系统和激励系统”之间的区分和联结的同时,阐述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和做法,比如如何围绕组织目标对组织中的通用人才、专业人才、核心人才进行选拔、培养、激励和盘点管理。这门课对MBA同学职场成长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做决策、带队伍、出绩效和持续进步方面有很大的价值!

我在讲授《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共创学习、案例学习和三维学习等方法,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通过“信-知-行”贯通的三维学习,MBA学生得以经验重构、认知升维和行动降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知识重要,但知行信、信知行、行知信的联结更重要!尤其是行动主体有了明确的立场和正确的信念以后,对其成为高水平的组织人和高效的决策者是大有裨益的!

衷心祝福各位MBA同学在课程结束后,能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站在“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潮头,更好学习和环境、和组织、和他人共舞共创共生,并贡献组织和服务社会,做更好的自己!

冯云霞

组织与人力资源系

商学院教学杰出教授

课程回顾

2022年6月,商学院教学杰出教授冯云霞老师为MBA项目开设《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程以线上形式开讲。该课程从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角度出发,基于历史脉络、业务场景和企业实践,通过“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能力”、“绩效管理和考核”、“薪酬管理和激励”、“数字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主题讲解,向MBA同学系统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理论和工具方法。

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能够实现对“固有的”、“习以为常的”或“自以为意的”个人经验加以重构和优化,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是战略执行的生力军,掌握员工能力管理和提升的方法,员工动力激发的原则和策略。与此同时,通过练习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如AOM、BLM、BSC等,能够内化组织管理、人的管理和事情管理之间的依存逻辑,体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聚焦和配套的原则和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冯老师倡导“三维管理”学习方法,启发同学做到升维思考和认知、降维行动和决策,知行换维和链接。通过案例学习、小组学习、反思学习,鼓励学生从自身所处的企业岗位和场景出发,积累、联结、内化、应用和转化知识,不断提升看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进而系统分析问题和高效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成为更有成效的管理者。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助教董文力博士和课代表李跃做好各项支持和反馈工作,有效帮助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态和氛围。

小组案例

在案例分享过程中,5个小组各显神通,通过沙画、路演、广播剧等形式,对案例进行了深刻剖析,充分展现了各小组研讨的投入度、能力的多元性和分析的层次性。

第1组主要分析了西南航空公司战略与人力资源策略的关系,重点分析人力资源战略如何承接公司战略。通过有效的制度,确保公司战略和企业文化,通过业务环节加以落地的过程。

第2组分享的案例是台山核电站的“三式学习”,通过电视访谈案例中的主人公,把案例的7个问题及回答穿插其中。其中最有亮点的是呈现形式,通过6个栩栩如生和细腻的沙画描绘,把案例背景进行了生动而详实的展示。

第3组以投资路演的形式展示了果装网案例,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运用在线会议场景切换、视频连线、背景音乐等巧思,在学习、分析原有案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投资人视角,使得案例研讨的思维更加开阔。

第4组通过广播剧+访谈的形式,展示了企业薪酬改革前后,对员工造成的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明确企业战略,明确薪酬战略,调整薪酬制度,能够更好地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为员工在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保障。

第5组采用思维导图脉络视频+AI讲解配音的形式,介绍了用友企业多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历程,以及数字化技术对其发展的助力和价值,彰显了数字化精髓。

课堂金句

于强学习笔记(2020级IMBA班)

1. 管理者不看苦劳,看功劳。

2. 经营是攘外,管理是安内。

3. 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是先烈。

王新锴学习笔记(2020级P5班)

1. 战略×组织能力=组织成功。

2. 战略看输赢,管理看绩效。

张力学习笔记(2021级P5班)

1. 最优秀的人肯定不是靠“招”来的,而是去“找”来的。

2. 建设团队和人才队伍是干部的第一职责,HR只是起到辅助和帮忙的作用。

3. 管理不是消除所有问题,而是抓住和解决主要问题。

张金玲学习笔记(2021级P3班)

1. 管理是让人做事并取得成就的过程。

2. 管理永远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3. 斗而不破,和而不同,做大蛋糕,利益共享。

4. 信息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

刘海燕学习笔记(2021级P5班)

1. 企业文化应该是一把手工程。

2. 管理者是让人做事并出成果的人。

3. 人力资源管理要顺应业务的发展和经营的变化。

朱页学习笔记(2021级P7班)

1. 高绩效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

2. 管理模式创新驱动高绩效。

3. 一定要把理论和经验反复链接。

 

学习体会

岳阳  2021级P4班

本学期有幸聆听冯老师的精彩授课,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人力资源不仅仅是一个业务部门或运营的保障,而是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和业务,对企业经营发展起到拉动式的作用。冯老师从能力、动力和赋能的AMO模型入手,既纵向阐述了目标、战略、运营、场景和主题领导力的相互作用和理论体系,也从组织绩效、员工绩效、薪酬管理和员工能力培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人事管理的战略落地、策略执行和制度设计。课程将理论方法和现实案例相结合,既巩固了学习效果,也锻炼了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秦国红  2021级P4班

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六大模块吗?冯老师的课不仅打通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任督二脉”,颠覆了我对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关系的认知,更教给了我们一种管理哲学一套方法论。

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人力资源永远服务于企业战略,战略动则组织动,组织是实施战略的载体,而管理者就是组织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管理者,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是解决主要矛盾而不是追求消除矛盾。同时要修炼自己的领导力,对外——要关注同行,关注人才动态,懂市场懂用户,这是综合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整合和商业思维;对内——处理好各部门利益相关者的相处原则,斗而不破和而不同,既要会联盟共赢,也会要博弈斗争;对自己——不断重构经验升级心智模式,这样才能修炼“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的管理境界。其次,牢记组织使命,打造组织能力实现公司战略!管理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知人善任容纳并用好各种人才;在组织能力打造上,用好AMO模型工具解决好组织成员“会不会、愿不愿和容不容许”的问题;同时做好梯队管理,人手人才人物,人岗匹配,人尽其用。针对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才能激发组织活力。再次,要不断辅助BLM&BEM等模型反复验证和对标,确保人力资源规划紧密围绕企业战略出发和落地。

总之,冯老师的课在道与术之间交替进行螺旋上升,既能带你仰望星空又能带你脚踏实地,你可以在体验理论中看见“规律”,从经验的重构走向超验上升,在“信知行”三维行动学习中修炼自己的领导力打造组织的战斗力!

刘昌松  2021级FT2班

虽然在人力资源部工作,但我却是人力资源的门外汉。以前一直做业务,管理时更多是凭借以往做业务时的经验,对人力资源理论和工具了解得不深。通过冯老师深入浅出、教训结合的讲解,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相关工具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首先从AMO模型入手,如何提升员工能力;其次从COE、HRBP和SSC三个层面,掌握人力资源的一些理论和运用;最后是如何运用BLM/BEM模型,解码企业战略,发挥人力资源承上启下的作用。

龚翼  2021级P7班

冯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颠覆了我对人力资源的很多认知。以前我以为“人力资源是管人”,听了冯老师的课后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最重要的还是管事”。通过各方面的体系、制度建设制定有利于甄选、培养、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规则,而不是把心思都花在“管人”上。如果把“管人”当作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那么就会容易产生一种“都是人的问题”的想法,把难以解决的问题归结到人身上。然而人的问题恰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这样做无疑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不愿被管”是人的天性,“管人”其实就是在与人性对抗,而与人性对抗是极困难,通常不会取得好的结果,最终令问题“无解”。

蒋雨珊  2021级P6班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冯云霞老师的课,老师传授的知识如同甘霖,充盈丰润了我们的大脑和内心。在课上,冯老师带着大家体验理论看见规律,讲授了管理学、组织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学最根本的概念和规律,比如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等;让我们进行信知行的重新链接,打破固有认知,重新审视自己,从信开始进行重构,实现信知行合一;帮大家建构个人结构化思维,从组织的底层逻辑入手,让我们通过课程学习、小组学习、案例学习以及独立思考,建构新的思维方式;同时调节同学们看问题的角度,通过督促大家自学教材,以及课堂基本知识讲授和丰富案例的分析,看到不同角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引发了大家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方式;最后引导我们形成自我知识结构,作为管理者,应当将我们个人的习惯、感情、认知、信条和老师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持续的精进、精炼,从而建立新的精神和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看见,最终实现真正信知行统一。冯老师总是能站在一个很高的视角和维度,给我们以激励和启迪。每次听完冯老师教导都感觉振奋人心,如同纷繁嘈杂世界中的一盏明灯。

 

文字、图片:MBA项目中心

编辑:MBA项目中心

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

微博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

MBA